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论文 > >正文

不要让“真人秀”变成一出影视荒诞剧
2016
11 /23
09:39
消息来源
中安在线
不要让“真人秀”变成一出影视荒诞剧
  近期,某地方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重新以网络形式播放。芒果TV该节目单个章节视频点击量均为20万次左右。自广电总局出台“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规定以来,网络平台的类似节目视频播放仿佛“充耳不闻”,还在节目上推陈出新,走起了“崭新”的路子。对颜值鲜肉的追逐,泛滥在生活各领域。明星年轻化给荧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但真人秀节目中,“实习父母”的编排组合却给这些明星带来未知烦恼。

众所周知,《爸爸去哪儿》是由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广电总局日前明令出台规定“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加真人秀节目”。这点节目主办方显然一开始就没遵守。对于网络播出的视频引发争议的部分,首先该明确:这档节目是否纯娱乐类?是否播放在黄金时段的影视娱乐节目就能允许“虚拟父女CP”参与?这种节目家庭成员是否必须真正父女关系?如果这些都可以,那么节目题目名是否应修改?是否应从题目着手,避免给观看观众们造成接受上误导?

平心而论《爸爸去哪儿》节目在早期,接地气,有趣味。不是“妈妈去哪儿”而是“爸爸去哪儿”主题曾引发讨论。父亲带孩子们户外探险,平时忙碌的爸爸亲自为孩子准备饭菜,亲子到艰苦地方体验生活,为长久不能拥抱的亲情拉近了距离。节目中诞生了几位陌生父亲的“互助结构”,有爸爸们发现,教女儿方式和教儿子方式具备较大差异等,这些都有教育意义。但随着节目推进,我们发现参加节目的永远是几个相似知名度的父亲,孩子们也越来越不像原来的样子,不像邻家小孩那样容易接近,有时举止未免夸张,参与孩子年龄还越来越小,我们质疑活跃在聚光灯下孩子能否在长大后轻易接受角色的转变。弗洛伊德理论将将人格形成期划至于5至13岁,这时过早让孩子接触娱乐圈,了解名利利害,容易让孩子们陷入不务实生活怪圈。

《爸爸去哪儿4》亲子节目中的“实习父母”,首先颠覆了节目的整个固有主题,将一则亲子节目自动转换为纯娱乐性的网络主播型节目。其次,父女关系是虚拟的。只有真实的父女之间,流露出来的温情才具备打动观众的意义。第三,影视节目除了在获得收视率的同时更应兼具教育意义和真情实感。这令我们思索,真人秀节目取材除重新组织人物关系,编排剧情外,是否应把人物关系的“真实性”放第一位?将真实的父女间的日常交流,情感细节展现在观众面前,哪怕是琐碎的,也是最真实,最容易打动观众的。

目前一些影视节目策划,虽在亲子节目大主题下,但实际上不要说依靠节目起到建设现实家庭关系的作用了,想要展现这些最基本的真实情感,还要考虑颜值,甚至用虚假的小鲜肉替代。还要将无关的“父女”两者之间对话重新编排,只全部用“矫情”来吸引观众?难道就因为孩子本身的父亲不具备“颜值”这个肤浅的原因吗?连一个孩子的“头也不会洗”的小鲜肉就这么具有吸引力?我们希望在播出这些内容之前,能征求孩子父母双方的同意,我们更希望节目的主题应当和播出的内容间具备统一的逻辑关系,考虑到社会影响。

收视率和效益最大化,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影视节目所追求的终极主题。但真人秀节目不是电视剧,也不是明星秀,相信至少有一点应当确定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真实”的。在这样一些不知道能否称得上是真实“素材”的播放内容面前,希望表现最真实父女情感,不要通过表演的方式衍伸出“荒诞剧”。(山璎)

责任编辑:李清静
上一篇:该如何避免非法使用童工现象 下一篇:谁为13岁小孩爬火车离家出走而埋单?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