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热点案件 > >正文

丢书试验,测的不是阅读而是诚信
2016
11 /16
10:21
消息来源
荆楚网
丢书试验,测的不是阅读而是诚信
   上周日下午,一群神秘人出现在珠江新城的地铁站内,他们手拿着书籍,寻找合适的位置放下后,就在远处默默地观察着人与书的各种相遇。这是一场试验,也可能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开始。这一切,缘于一名叫张旭明的年轻小伙。上周三晚,他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短短两天时间,不仅收获了逾5万的阅读量,还聚拢了120多名年轻人,成立了一个“丢书帮”的城市先锋试验群。(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在地铁里丢书,如果不是为了炒作,那么,剩余的目的无非是两个:其一,测试一下乘客对读书的兴趣;其二,唤醒公众的阅读热情。2015年4月,有关部门公布的第十二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纸媒阅读,还是新兴媒介阅读,都呈现了增长态势,这表明国民阅读开始走出低谷。

  国民的阅读兴趣在提升,令人欣慰,即便不是如此,倡导者想通过“地铁丢书行动”提高公众的阅读兴趣,也未免太过自信和一厢情愿了吧?所以,对于丢书能唤醒公众阅读兴趣,我们不应盲目乐观。其实,关于地铁丢书的目的,笔者更倾向于检测乘客的阅读兴趣,看看乘客是否利用乘车的通勤时间,像古人的“马上、枕上、厕上”那样用功读书。

  诚然,地铁丢书的倡议者检测乘客读书热情也绝无恶意,可是,它能测出真实后果吗?恐怕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在社会信任度持续下滑、骗局无处不在花样翻新的当下,谁敢擅自翻看一本不知源头的书?谁能确保不因一时的阅读招惹麻烦?谁敢断定这就是善意的倡导读书,而非一个骗局或一个碰瓷道具?所以,很多遇到丢书的乘客会这样选择:与其冒着一定的风险阅读,倒不如“明智”地躲开。

  9本被丢在地铁里的书,大多数没有被人翻看,试验者得出较为悲观的结论——现代人的阅读兴趣不高。依我看,这样的结论不尽客观,因为它建立在一个狭隘的“阅读”定义上,难道只有阅读传统的书籍才算阅读吗?而手机、掌上电脑之类的新媒介阅读就不算阅读?这样的逻辑显然说不通。阅读不至于媒介,而在于思考,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得到鼓励。现实中,地铁里通过手机或PDA进行阅读的乘客并不在少数,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丢书试验,测的不是阅读而是诚信。地铁里不是测试阅读的最佳场所,但可以是测试信任的绝佳去处。很多乘客没有积极地阅读测试者丢下的书,这倒不可怕;乘客之间按照戒备之心,倒很可悲。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猜疑是一种雾霾,互信则是能带来温暖的阳光。因此,若乘客都能抛却杂念,拿起倡议者丢下的书,这比阅读本身的内涵更值得庆贺。

责任编辑:周烨
上一篇:明星餐厅遭关停,风险关口须前移 下一篇:面对受骗老人 如何自证“真警察”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