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焦点访谈 > >正文

药用明胶,“真治理”还是“伪治理”
2014
03 /18
08:32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药用明胶,“真治理”还是“伪治理”

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经报道过浙江等地的胶囊生产企业用工业明胶加工药用胶囊的问题,节目播出之后,各级执法监督部门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强了对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近两年过去了,记者再调查发现,取代工业明胶的药用明胶以及食用明胶多是用垃圾皮料制成。(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毒胶囊”事件2012年曝光后引发舆论哗然,有关方面加强了治理也收到了效果。很多人以为,经过此次事件之后,胶囊可以放心食用了。然而,记者再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药用明胶原来是垃圾皮料经过一系列工业原料处理后制造而成。也就是说,我们平常食用的部分药品(如胶囊)以及糖果、酸奶等食品,含有腐烂的皮料、有害的工业原料。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曝光的“毒胶囊”经检测重金属铬超标,而这次曝光的药用明胶、食用明胶,不仅从产品外观上很难发现问题,而且依照现行国家标准检测,竟然都属于合格产品。另外,这种工业垃圾皮料在明胶厂都是公开使用的,原因是这种原料是《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所允许的。可见,某些食品、药品相关制度充当了“帮凶”。

从这条报道不难看出,药用明胶与食用明胶之所以公开使用垃圾皮料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相关企业缺少道德血液,为了节省成本多赚利润,采购垃圾皮料作为原料,又采用硫化碱等工业原料进行处理,让药用明胶外观没问题,检测是“合格”的。二是明胶行业协会通过各种运作,让垃圾皮料变成《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所许可的原料,显然,这里面的“运作”耐人寻味。三是有关监管部门没有对药用明胶、食用明胶的原料采购、生产过程等进行全程监管,也没有反思“卫生规范”的合理性。

从各种报道来看,“毒胶囊”事件当初曝光后,有关部门确实加强了治理。但在笔者看来,那次声势浩大的治理行动,并不是真治理,而是一种伪治理。所谓“真治理”,是指不能只治理媒体曝光的企业和问题,而是要在深度、广度上做文章,彻底治理。如果是“真治理”,不仅要查处涉及“毒胶囊”的企业,还要扩大查处范围,更要对药用明胶的采购、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完善相关规范。但事实说明,那次治理更像“一阵风”。

 

所谓“伪治理”,就是做表面文章,媒体曝光哪些企业就查处哪些企业,然后就“收兵”。从表面上看,有关部门加强了对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实际上,虽然治理后重金属铬超标的“毒胶囊”不见了,然而,含有腐烂皮料、有害工业原料的另一种“毒胶囊”却出现了,尽管这种“毒胶囊”检测属于“合格产品”,但公众无法接受这样的原料和加工过程,更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

所以说,针对腐烂皮料、有害工业原料制造出来的药用明胶、食用明胶,我们必须要来一次真治理,即对所有生产药用明胶、食用明胶的企业进行大检查,对所有的原料采购和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和监管,对许可垃圾皮料作为原料的相关“卫生规范”进行废除或者修改,凡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必须受到严惩,更要像治理地沟油、问题奶粉一样,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惟有如此,药品、食品才能安全,消费者才能放心食用。 


 

作者:冯海宁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保护消费者权益,徒法不足以自行 下一篇:“鼓励金融创新”可借鉴美国经验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