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书刊 > >正文

生活中的宪法踪迹
2013
11 /04
06:32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生活中的宪法踪迹
\  

唐佑安

  “微言”宪法大义

  当第一眼看到张千帆教授的《宪在》这本书书名时,我就琢磨这其中肯定另有深意。对此,张千帆教授解释道:“之所以采用了这个书名,一是取‘现在’的谐音,表明宪法既不是逝者如斯的过去时,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最关心的是现在这部正在适用中的宪法;二是暗含着宪法无所不在的意思,它关系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诚如张教授所言,今天的中国几乎每一个重大社会事件都是宪法问题。正是宪法中的规定未能得到很好地遵守和有效适用,才造成了孙志刚事件、唐福珍事件、“毒奶粉”事件、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危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别无他途,只有认真适用宪法。

  作为一本评论文集,《宪在》汇集了近年来对中国社会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全书分为中国宪法的回顾与展望、宪法与爱国、地域平等、财产权保障、行政法治等十二个专题。虽然在有些文章中作者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制度构想,但本书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社会事件“微言”宪法大义。譬如“地铁封站需征求民意”、“重大工程决策需公民参与”、“食品安全问题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招生应废除地区指标”、“法治进步不能遗忘看守所”等,书中的文章内容处处体现了“宪在”这一主题,让我们能深刻地感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宪法踪迹。

  作者通过剖析一个个具体事件的制度成因,证明了这样一个主题??宪法是无所不在的,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不论是对于每一位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还是普通百姓的食品安全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宪法都在我们身边,时刻伴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宪法为个人的自由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就看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并有意识地用它来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要让宪法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的觉醒和行动。随着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写着人民权利的宪法条文,正从纸上走入平常百姓生活中,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接地气的学者

  一般而言,我们眼中的宪法学者所研究的都是高深的宪法理论,但仔细阅读张千帆教授《宪在》一书中的文章,不仅没有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论,反而满眼都是寻常百姓事。他用宪法的思维和视角引导我们去思考问题,并将其中的关节所在深入浅出地展现于读者眼前。例如,人们平时乘坐地铁出行时难免会遇到地铁封站而不得不改乘其他交通工具的事情,但我们似乎对此已经习以为常,除了觉得给自己造成了一些麻烦之外,从未对此事进行过认真的思考。而张千帆教授在“地铁封站需征求民意”一文中谈到,在任何国家,地铁都是公共事业,地铁运营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既然如此,利益相关的公众显然对地铁运营方式有发言权,因而只要并非迫不得已的紧急情况,那么地铁是否有必要封站或者继续封站,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倾听民意。如此精辟的论述,真是一针见血!

  他在本书的序言中写到,宪法应验于日常社会活动,而不是一套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抽象的理念,它体现于看似平凡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事实上,和一般法律一样,宪法的生命也在于生活??普通男女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不少人喜欢说宪法是“活的”,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着;显然,只有生活中而非书本上的宪法才可能是活的。的确,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法律,它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有尊严。

  对于宪法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外学者的见解竟如此相似。美国詹宁斯有言,宪法既不仅仅是早已逝去的人们的命令,也不是法律的死板文字,它是一部“活的宪法”,它的精神和生命是由许多具体的宪法理论赋予的,也是由关于宪法理想的更一般的发展概念赋予的。这种理想以不同的方式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发展,而宪法则只有一部。它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较少受到特定制度和特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的束缚,较少被特定利益集团或被当时的情绪和偏见所歪曲。而且,最后它可能变得更加普遍化。其实,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或感受宪法的踪迹和存在,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且更应该与它同呼吸、共命运。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下一篇:为刑法学写史责无旁贷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