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讲坛 > >正文

死于下一次非命
2016
05 /18
11:03
消息来源
倾城
死于下一次非命

又是一年”5.12“。晨起刷朋友圈,没看到太多逝去的纪念,却见一堆雷帖阵亡在昨夜。虽然在意料之中,也不免心生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都快跟不上节奏了。

 

也有人在后台问,你不写写魏或者雷?我确实没准备写,发声的公号如过江之鲫,姿势、力度应有尽有,自觉卑之无甚高论,有我不多无我不少,还不如安静地做一名看客。况且,尊重人权、公平正义、执法为民、公开透明... ...这些年来,这些词你看累了吗?我反正是说累了。

 

社交媒体时代,非正常死亡事件是必然的焦点和槽点所在,想闭上眼堵住耳朵都难。至于围观群众是否关注或出声,则各有怀抱,也早已壁垒分明,你演你的愤世嫉俗,我玩我的诗与远方。面对又一起让人不寒而栗的死于非命,事涉敏感的警权,有人拍案而起层层追问,有人左顾右盼欲言又止,有人熟视无睹泰然高卧,也是当下朋友圈的常态。

 

进入“撕逼时代”的舆论场,无论是所谓警媒对立,还是官民冲突,一不留神便会溅起火星。但经历得多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有司的应对套路早已谙熟于心,掌控越来越游刃有余。但唯独缺少的,是作为公权机关对民众释放善意的真诚,和对警权坐大的节制反省。

 

开放社会,已经没有人能独占判定真相的权力,更不能背离常识和底线。现实中,从来没有什么教科书一样规范的执法过程,也很难碰上白璧无暇的涉案当事人,这是复杂社会的常识。而保持对公器私用、公权部门化、法律沦为一纸空文的高度警惕,同样是必须固守的底线。

 

但在对立甚至撕裂的舆论场里,这些日益成为稀缺品。立场一经锁定、固化,原本简单的真相便被云山雾罩,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及发声者所希望的、或者需要的“真相”,抓住一点,余皆不论。而在“非此即彼”的两极之间死守硬扛、互施撩阴腿的结果,便是一对斗鸡眼互换着啪啪啪打脸。这是塔西陀困境下的一个死结。

 

法律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必有暗影存在。每每遇上类似事件,人们很容易自动脑补一幅熟悉的画面:一旦舆论开始对某件事群情鼓噪,便上升为牵连一地或一个系统声誉与地位的敏感舆情,组织的力量悄然浮现,庞大的国家机器轰然开动,各司其职各守其位,一切看似简单的舆情应对背后,无不潜藏着组织运行的逻辑与符码。

 

是的,我用的是组织二字,而不是体制这个硕大无朋的词汇。生是组织的人,死是组织的死人,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是体制中人早已熟稔于心的规矩。而对一些组织来说,平息舆情、保持稳定、维护自身才是刚需,除此之外,包括真相,甚至正义,都是可以取舍的砝码,区别仅在于,有时难免丢卒保车,有时需要弃车保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于是,很多事件就这样”清楚不了糊涂了“,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还没泛起几丝涟漪,便已”成功化解“草草收尾。那些寄望于”以个案推动进步“的诉求,总如春梦了无痕,几个飘浮在水面上的名字,终将成为被淡忘的符号,直到下一次死于非命的来临。而时间终会消解一切,也包括活力和信任。

 

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除了严苛的法条和责任,还有起码的人性与悲悯。只是一些人或许已经忘了,即便你成为组织的一员,但你从来就不是组织。“依法强制约束”涉嫖者的警员,与忍气吞声办事、回家破口骂娘的群众,常常是同一个人;今天霸气横溢骂刁民滋事、媒体多事的,与明天失足成为对立面、绊脚石的,往往也是同一个人... ...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陈恒安
上一篇:雷洋事件的“无知之幕” 下一篇:“假离婚”的原因及法律风险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