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时评 > >正文

学生成逐利工具,教育尊严何在?
2014
03 /25
06:17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学生成逐利工具,教育尊严何在?

最新一期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报道:在云南宣威市的阿都乡,有13所小学数千名学生被学校要求购买一项叫做“翼校通”的电信业务,存500块钱的电话费,送580块钱的话费,以及一部价值400块钱的手机,并且两年之内手机每个月要保底消费50块钱。对此,学校均强调,“从来没有强制过”,而学生家长则表示参加此项活动是“被自愿”。

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自愿”,看看报道中的一些细节就一目了然了。有家长表示,如果不交这个钱,孩子就“经常回来闹,天天赖在家里不去上学”。更有校长表示,“我是说自愿的,不可能他不交”。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样的软硬兼施,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只要学校提出要求,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家长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用家长的话说,“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

学校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方便教学、保障安全以及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本意上说并没有错。但前提是学生和家长自愿,一旦一种自愿的行为变成一种变相强制消费行为,整个事情就完全变了味。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理应远离商业行为,但是我们看到,发生在阿都乡的这起“强迫学生充话费”事件中,学校不像学校,而像是电信公司的业务大厅,校长不像是校长,像是电信公司的业务员,更可悲的是,学生也不再像是学生,而是一个个被胁迫的消费者,甚至是师长手中的逐利工具。安静的校园氛围被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单纯的师生关系被扭曲,如此景象,让人情何以堪?

我不相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还会对他们的校长和老师心存一丝敬意,我甚至怀疑,他们还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教育应该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孩子的利益,教育还应该有尊严,即在任何诱惑面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者都不能出卖自己的职责和良知。某种意义上说,在这起事件中,最受伤害的不是学生,而恰恰是学校,因为教育的公信力和教育者的声誉,是多少个500元都无法买到的。

必须被追问的,当然不仅仅是师道尊严。根据阿都乡中心学校的安排,全乡15所学校要分期分批推广预存话费送手机并赠送翼校通的业务,目前,已有13所小学1100个左右的学生家庭交了钱。不难算出,这是一笔很大的业务。仅凭电信公司的一已之力,根本无法做到。而当地多所小学如此卖力地“促销”,甚至不惮于动用教育权来绑架学生,显然不是“友情出演”,其中是否涉及利益输送和教育腐败,无疑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的调查。


作者:吴龙贵

           来源:新快报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特招”难解“寒门出贵子”之渴 下一篇:“住燕郊进京看病”呼唤首都资源疏解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