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时评 > >正文

若无“含金量”,谁会稀罕贫困帽?
2014
03 /21
05:57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若无“含金量”,谁会稀罕贫困帽?

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表示,针对国家扶贫重点县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的现状,要研究可行的贫困县退出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高度关注对特别困难地区的帮扶。总体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越快,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也越大,体现了“让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初衷。然而,围绕着贫困县发生的种种怪现象,让人不得不考虑改革现有扶贫体制的必要了。

一是各地争抢贫困县的帽子。黑龙江海伦市在2010年时,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的小康县,但在贫困县申报表上,却成了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全市财政收入亏空高达3.5亿元。如此“快速致贫”,据说还是因为有实力才能办到。

二是贫困县竟然与经济发展强县“一身二任”。在国家贫困县名单与国家百强县名单中经常可以发现同一个县“荣列其中”,比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云南富源县等多地都曾出现在两份名单中。

三是个别贫困县喜好大手笔,做派没有一点贫困的痕迹。比如安徽望江县建6000多万元的奢华办公大楼,湖北十堰郧西县掏上百万元打造“世界第一牛”铜塑,如此炫富,何来贫困?

四是扶贫资金被挪用或贪腐。2013年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19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抽查结果,其中有17个县存在骗取扶贫贷款和挤占、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扶贫款成为部分官员财富来源。

五是戴上帽子的即便脱贫了也不肯退出,没戴上帽子的再贫困也享受不到待遇,贫困县成为一旦拿到绝不肯摘下的“冬暖夏凉”幸运帽。

所有这些乱象,缘起于贫困帽的“含金量”。按照国家现有政策,每个扶贫重点县每年可以获得3000万-5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有一些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门的政策措施。所以,地方官员宁可自己不出政绩,也要想方设法保住甚至争取贫困帽。

如此受人欢迎的贫困帽,在认定上却极为简单,走的是自下而上申报,一旦认定之后,却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至于认定标准本身,也谈不上科学合理,漏洞不小。比如,贫困县的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为标准,老少边穷地区为1500元;人均GDP则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但一个县到底有多少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多少,一家一户全年的产出到底折合为多少GDP,县里财政收入有多少渠道,可以收多少,都存在相当大的操作余地。笔者曾去中西部贫困县智力扶贫,既看到毫无“贫”感的市中心,也到过一贫如洗的农户家里。在某省考察旅游资源时,也顺便了解过当地“轻徭薄赋”,既是为百姓减负,更是为财政减肥,让贫困帽戴得安稳些:只要各级财政源源不断下来,地方官员真不担心“少收个三五斗”会成为多大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传统的政务管理缺乏数字概念,深得大家认同。但近年来,各地政府似有突飞猛进的转变,各类指标满天飞,一切皆被数字化。殊不知,不仅可以数字里面出政绩,也可以数字里面出贫困。每年各省市区GDP总和必超国家GDP,而且数字相差越来越远。如此缺乏统计诚信的环境下,只看几个数字,就真能管好这顶“冬暖夏凉”的贫困帽?

往深里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用国家力量帮地方脱贫,道理上说完全应该,力度还要加大,但方法上是否可以改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强调的“造血”,为什么在扶贫问题上却见不到效果?改革以来,一些地方基础并不好,但一旦成为特区,几年之间“鸟枪换炮”,扶贫问题上,是否也能借鉴一番?如果自然环境不允许,是否干脆将人口迁移出来,融入新型城镇之中?贫困县退出机制值得研究,但更值得研究的还是扶贫体制本身如何改革,这一步走对了,才能釜底抽薪,不但解决贫困县的退出问题,更有利于彻底解决一些地方的脱贫真问题。


作者:顾骏

         来源:新闻晨报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民工讨薪惨死是否另有“主谋” 下一篇:官员抛房,敦促住房联网加快节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