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时评 > >正文

中青报:让每一纸文书都写满司法公正
2014
03 /11
08:38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中青报:让每一纸文书都写满司法公正

“济南中院通过微博全程直播薄熙来案庭审情况,取得良好效果。”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当听到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念出这句话时,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觉得“意料之中”。这位法学教授评价称:“微博公开薄熙来案庭审,这是我国司法阳光化的标志性事件。”

今天的两高报告在代表委员中的关注度颇高,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这不仅是周强当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交出的首份答卷,更被视为探究未来司法改革路径的方案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称,当前,我国的司法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公众最强烈的期待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们既要求司法结果公正,还期待司法过程公开透明;既要求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还期待对司法活动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司法公开,成为倒逼公平正义的首选项。

“司法的本质就是公开,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院院长许前飞说。

他刚做了一件“动静不小”的事:自2014年开始,江苏省法院系统全面推行网上司法拍卖,替代过去由拍卖行受托进行司法拍卖的做法。更为不同寻常的是,对涉讼资产网上拍卖,电子竞价取代击槌成交,“零佣金”打破了既往司法拍卖的常规。

对此,许前飞有一套“法理”:网上拍卖,价高者得,拍卖标的物交易价格最大化,充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零佣金,减轻了被执行人负担;拍卖过程在网民围观下进行,处于完全公开状态,杜绝暗箱操作,不给司法腐败滋生空间。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强力推行司法公开。周强院长多次表示:“推进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强有力的司法公开倒逼机制的建立,对法院审判人员的司法理念和行为产生不小的影响。

江苏省高院从2011年起推进三级审判文书上网,至今3年了。“一开始上网觉得是负担,上网的文书有选择,现在文书点击‘上网’才可归档,这是在倒逼我们‘每一纸文书都不敢马虎’,时刻绷着一根弦。”江苏省高院司改办副主任吕娜说。

825!今天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中的这一数字刺痛了许多人的眼睛。这是去年一年被各级法院依法宣告无罪的被告人。

“有些人认为出现一起错案不足为奇,但这一起错案对于当事人来讲,就是灭顶之灾。”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语气沉重。

他分析道,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刑事诉讼活动是以侦查工作为中心,公安侦查什么、检察院起诉什么,判决就认定什么,庭审基本流于形式,这是造成冤假错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司法诉讼,如何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最大程度确保司法公平公正,正是司法改革要趟的深水区。各级法院进行了改革破冰探索。

河南率先在全国推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提出“谁用权、谁就要负责一辈子”。“这种机制倒逼法官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谨慎行使手中的审判权,这是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张立勇说。

作为律师的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这些酿成冤假错案的官司中,“几乎看不到律师所起的作用”。

他打比方说,整个庭审就像一个三条腿的桌子,只有法官、检察官、律师形成等边三角形,才能保证这个桌子的平稳平衡。“长期以来,法院、检察院作为公权力的两方配合多、制约少,律师辩护权得不到发挥,被告人的权利得不到申张,难免会使法律天平倾斜。”

不过韩德云注意到,在今天周强的报告中,特别提到“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他希望,落实和保障律师职权,不仅是写在纸上的一句话。

齐奇曾担心“浙江叔侄案”纠错以后,会不会给法院带来较大压力,“报告得票数会不会低?”事实上,今年浙江两会,省高院的赞同票非但没有低,反而提高了5个百分点。

“纠正冤假错案重塑了司法公信,给了老百姓信心。”齐奇说。

在侯欣一看来,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有些改革是技术性的,而最核心的“硬骨头”是两个字:独立,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侯欣一曾问一名专业级别很高的法官:“你当大法官审案子吗?”对方笑着摇摇头。而现在再见到他,他说现在的方向是“少开会,少讲话,多审案”。

“法官是不是官?”“是什么级别的官?”长期以来,司法地方化、行政化,成为阻碍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道藩篱,也是司法改革最深的水域、最硬的骨头。

侯欣一认为,相比地方化,司法行政化更难处理。“‘地方化’用‘人财物上提至省一级法院’的方式剥离,大致可以扭转法院沦为地方政府工具的现象。但去行政化,只能从法官职业化来破题。”他认为目前“早上出校门,下午当法官”现象需要扭转,从遴选“入口关”上赋予法官相对独立和专业化的考评以及晋升机制。

在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看来,“法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等字眼在周强报告中被重提,释放了一种改革信号。“如果法官判案都不职业、不专业、不专心,社会公正最后一道防线就无法保障。用司法方式而不是行政方式来审判,是通往公平正义的道路。”朱征夫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人民日报:以法治思维图善治 下一篇:让公众参与改革规则设计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