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时评 > >正文

南都短评:借壳“三鹿”的市场策略无可厚非
2013
12 /17
08:01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南都短评:借壳“三鹿”的市场策略无可厚非

在近期举办的浙江省农博会上,有家销售有机粗粮的摊位引发参会者的极大关注,在展台前,巨大的“三鹿”标志夺人眼球。“是原来那个卖奶粉的三鹿么?”“三鹿重出江湖了?”从现实到网络,类似疑问不绝于耳。

现在的三鹿与“原来那个卖奶粉的三鹿”当然是有关系的,但这个关系又颇为微妙:既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又无法完全切割。原来当年因三聚氰胺事件,河北石家庄乳企三鹿品牌被拍卖,当年“并未示人”的“神秘买家”经过几年的研发筹备,开发出了有机粗粮面、粗粮米系列,目前已经进入世纪联华等商场,和欧尚、沃尔玛等商超的合作也在进行中。用现公司负责人的话说,“其实我们是借三鹿的商标,产品和管理完全不同。”

这样看来,现在生产有机粗粮的三鹿就是一个全新的企业,只不过其使用了曾经让人耳熟能详的“三鹿”品牌而已,重现江湖的不是“原来那个卖奶粉的三鹿”,而只是“三鹿”的商标。因此,网友们“应该转型卖农药”的讥讽虽然足够犀利,但可能更多出于一种误解。

创建一个企业,居然使用一个臭名昭著的品牌,这一做法尽管会引来一些争议,但从根本上而言,这只是企业在法律约束范围之内的一种市场策略。如果承认这一点,就会同意,市场策略只有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没有道德高下之分。

毫无疑问,这家新企业打出三鹿的旗帜,看重的是“三鹿”业已形成并且很可能牢不可破的知名度。虽然知名度有正面负面之分,但在高度饱和的食品市场上,先用知名度换来较高的露脸率,对一个新企业、新产品来说是不是高明的策略呢?

其实,从刚一入市便赢来相当的关注度这一点来看,生产有机粗粮的三鹿已经算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海量的市场上,毕竟只有极少入行者才会获得刚一入行便让媒体和网友议论纷纷的幸运。

然而产品有了关注度,未必一定能换来较好的销量。考虑到“三鹿”这个名词曾经给国人的巨大创痛,这一问题尤其无法忽视。立志要打造“中国有机食品第一品牌”的浙江三鹿对此似乎也信心不足,他们表示“唯一吃不准的问题可能是消费者存在的疑惑”,而另有市场分析师则认为,“中国消费者忘性大,也比较宽容,所以浙江三鹿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面对“三鹿”这个品牌和它代表的产品,中国消费者是充满疑虑还是“忘性大”,借壳“三鹿”的市场策略能否完全奏效,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趣的市场营销心理学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水落石出,需要时间,而决定这个答案的,浙江三鹿会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无论结果如何,在“应该转型卖农药”的嘲讽声中,回想当年曾经叱咤风云的三鹿,是否能让中国的企业家更深刻地体会品牌之价值以及维护品牌之不易?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南方都市报:立足利益博弈解决霸王条款之争 下一篇:于立生:引入全程监督驱散自主招生雾霾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